说起清朝那时抗击外来侵略,中国老百姓的表现,可能会让你大失所望,英雄、英勇、爱国这种词用起来可能更像是一种讽刺。
下面这个例子大家都知道,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紫禁城,北京居民不但不奋起抵抗侵略者,还纷纷的聚集到皇城根下。更有甚者,当联军士兵架起梯子准备翻越紫禁城墙的时候,竟然还有不少老百姓帮助联军士兵扶梯子,到底谁是敌人,谁是自己人?
说这些的时候,傻逼粉红五毛狗们又来狡辩了,
其实,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,教科书里写的是1841年,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,三元里事件是一次爱国主义事件,三元里事件是不是抗击英国人呢?
是。那是不是爱国主义精神驱使的呢?大概率不是。
因为三元里人民是在听说当地女人被英军强暴了以后,才抱起战斗的,并不是出于保卫满清国家,为什么这么说呢?你看看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明白了。
史料记载,英军在珠江口登陆后的大多数时间,中国民众,主动向他们出售蔬菜、牲畜、粮食。英国舰队在珠江中与清军作战的时候,当地民众就好像端午节看赛龙舟似的,兴高采烈的在远处看热闹。
事实上,中国老百姓不但没有组织抵抗,许多百姓反而是帮助英军的。由中国人组成的,支援英军的后勤队伍的人数远远多过英国人。也就是说,你英国人,只要不动我本地人的东西,你跟大清朝爱怎么打就怎么打,我不管。有利可图的话,我还会帮你。这里不仅看不到什么爱国主义,卖国倒是更贴切些。
到了1856年,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这个情况,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,沿珠江北上之时,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,他们以事不关己的平静心态,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,就好像在观看一场表演,甚至还看热闹不嫌事大,当看到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,清军水兵纷纷跳水,人们竟然还发出了喝彩声。
同样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,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,北京当地百姓包括旗人,不但没有表现出什么愤怒,反而纷纷的趁火打劫,和洋人一起将皇家珍宝洗劫一空,这简直就是汉奸行为了。
他们这些行为放在今天,是要遭到痛斥和惩罚的,为什么会这样,那时的百姓为什么会是非不分,敌友不辩,他们有没有错?
有。但是我们更应该问问,他们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?因为他们不知道有国家。为什么不知道有国家?因为国家不知道有百姓。
真不是老百姓不愿意爱国,实在是因为爱不起来呀,因为这个国家不属于他们国家,是皇帝的私产,百姓只是皇帝的奴隶和耗材,朝廷从来不管我的死活,对我只有剥削和收税。
那么朝廷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,和我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?打输了,可能我心里还烦恼解气呢。无论是面对国内统治者,还是面对外国入侵者,老百姓所能等来的都是被压迫的命运,既然被奴役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,那么被洋人奴役与被满人奴役又有什么不同呢?
他们能做的,就是坐在一边看谁打赢了,然后跟着谁继续当奴隶。
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,英军统帅巴夏里看到中国百姓的奇葩行为,十分的疑惑不解,就问身旁的中国买办,这是什么原因?
买办回答说:“国不知有民,民不知有国。”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朝廷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,老百姓自然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国家。
有人会问,那个时候不是讲忠君思想吗?百姓难道不懂得忠君?懂得忠君这个道理的,更多的是读书人和官僚阶层,老百姓并不关心。
况且,最应该忠君的那些当官的人,都是借着朝廷给的权势鱼肉百姓,糊弄皇上,又哪里谈得上忠君呢?连他们都这样,你让受剥削的百姓忠的是哪门子君呢?
而且,百姓不知有国的事情可不只是清朝的特产。事实上,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百姓来说,他们在数千年中的宿命,就是被一伙伙的强盗轮流强行统治,而历朝历代的大多数统治者,对于百姓的关心程度,并不会超过任何一个外来侵略者。
蒙古人的元朝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政策,汉人的明朝也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。
所以你会看到,当满清入关的时候,多尔衮本来是抱着趁火打劫的心思来的,没想一举灭了大明,所带的清兵人数根本不多,但让他吃惊的是,中原的老百姓压根就不怎么反抗,即使反抗也是为了保家保境而各自为战,并没有一个为了保卫国家而战的统一目标。
因此,尽管汉人比满人多了几十倍,但不堪一击。
姜文的电影《鬼子来了》表现了同样的主题,日本人占领村庄后,老百姓们并没有想过要反抗,甚至还和日本人举行了联欢活动。这个时候,大清已经结束几十年了,但是民不知有国的意识还在惯性的延续着,我们可以怒其不争,但要根除这种行为,就更应该反思,这样的国民性格是谁塑造出来的?
赞(111)